信贷规模会再一次井喷?

  8月14日,财政部发文敦促地方政府加快专项债发行和使用进度,要求省级财政部门在9月底累计完成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比例不得低于80%,剩余20%的额度则要放在10月发行。

  全国人大在2018年年初批准全年专项债额度1.35万亿元,目前尚有8000亿元规模未发行,这意味着在9月以前,各地省级政府至少要再发行5300亿元专项债,10月发行剩余2700亿元专项债。截至7月,一般公共预算已经支出60%,略快于2017年同期。政府性基金预算与基建投资关系紧密,如此,下半年主要靠专项债发力来带动基建行业的投资。

  受中央去杠杆防范金融风险的影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已成为共识,最高层已经多次明示接下来要通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刺激总需求。财政部此次敦促专项债发行,反映了最高层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迫切心情。包括优化债券发行程序以提高债券发行效率,取消对专项债期限比例结构限制,简化债券信息披露流程。

  财政部甚至还提出了“先上车,后补票”的操作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债券发行之前,采用调度库存的方式周转账面上的项目资金,待债券发行后再回补库款,加快项目落地进程,但不得把专项债截留和挪作他用。随着项目审批速度的加快,下半年基础设施有望企稳。近日,云南和陕西还推出了“高校债”,积极探索试点发行项目收益专项债券。

  鼓励专项债加快只是管理层政策放松的一个缩影,近期,银保监会发文《加强监管引领,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政策鼓励银行增加信贷投放,从行政上要求银行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从资本金角度,鼓励银行提高利润留存比例,提高核心一级资本率来满足信贷对资本金的需求,同时鼓励银行多渠道募集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二是从额度上来,鼓励银行加大核销,同时加快债转股业务的推进力度,腾挪出信贷空间;三是从信贷重点支持领域来看,鼓励银行提高风险偏好,提高对小微信贷不良的容忍度,同时增加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支持力度,而且贷款价格要合理,降低融资成本是关键;四是从政策导向上,要银行准确理解政策力度,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扩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

  7月以来,先是央行鼓励非标扩容,接着是银保监会要求银行增加信贷投放,融资的角度支持实体经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预计货币政策传导的通道将陆续开启,银行体系内部淤积的流动性将逐步流向实体。货币政策效果的提升还有待观察,新增社融同比增速也将逐步恢复正增长。对银行业而言,信贷扩容将在保持规模增长的同时提升业绩增长,一定程度上可提升银行板块的估值。

  货币、财政双宽松利好银行业绩增长

  从历史上看,最近一次出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宽松的时期是2008年9月-2010年9月,中信建投基于2008年9月-2010年9月这一时期来分析货币、政策双宽松如何影响单只银行股的表现,以及该阶段银行业的整体表现。

  货币、财政政策双宽松对银行业的整体影响,首先体现在会带来国内信贷的大幅增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负面冲击。随着货币、财政政策的双宽松,不论是净息差还是ROE均在收窄之后迅速企稳并小幅回升,净息差方面股份制银行回升速度最快,ROE方面城商行回升最快。因此,货币、财政政策双宽松对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利好程度最大。

  通过个股的分析依然可以印证上述观点,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各银行股的涨跌情况明显与其分类相关:城商行表现最好,区间总涨幅均在30%以上;股份制银行其次,除招行出现下跌以外,其余股份制银行的区间总涨幅均在4%-30%之间;大行总体表现最差,当时上市的4家大行均出现下跌。

  各类银行股的市场表现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量”与“价”之间的关系,即信贷规模的扩张能否弥补息差收窄对收益带来的影响。

  就城商行而言,随着货币、财政政策的双宽松,其贷款规模获得了极大的增长,原因有3:1。城商行本身规模较小,扩张相对容易;2。与地方政府的紧密关系使得城商行在这一轮地方政府的项目热潮中获得了巨大的业务机会,受益于地方政府基建投资的增加;3.2009年,银监会取消了城商行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城商行的规模扩张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释放。

  因此,尽管从价上来看利率有所下降,但量的增长弥补了价的下跌,2009年,三家城商行的贷款同比增速均在50%以上,这也是城商行能够在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的重要原因。

评论

最新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