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债转股这一年:私募和银行理财等多渠道补血

【银行系债转股这一年:私募和银行理财等多渠道补血】去杠杆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要求,市场化债转股这一工具被寄予厚望。自2017年7月,银行系债转股专营机构不断落地,而近期陆续披露的银行中报,可窥债转股专营机构的具体运营。(21世纪经济报道)

  去杠杆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要求,今日新闻,市场化债转股这一工具被寄予厚望。自2017年7月,银行系债转股专营机构不断落地,而近期陆续披露的银行中报,可窥债转股专营机构的具体运营。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在项目落地上领先,各机构均已实现盈利,工银投资盈利领跑。

  8月29日,中国银保监会召开的银行保险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披露,截至目前,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已签约金额1.73万亿元,资金到位3500多亿元。

  银行系领衔

  具体来看,截至 6月末,建行旗下专营机构建信投资累计签署市场化债转股合作意向框架协议项目51个,签约金额6400亿元,落地金额 1105亿元,是目前银行系债转股机构中落地项目规模最大的机构。建信投资总资产为123.60亿元,净资产为120.59亿元;实现净利润0.31亿元。

  农行旗下农银投资与34家企业签署债转股框架协议,落地实施债转股业务合计531亿元,业务规模居同业第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17亿元。

  工行旗下工银投资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73亿元。中行旗下中银投资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64亿元。交行旗下交银资产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人民币1.38亿元。

  北京介直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王海军博士长期关注不良资产处置。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债转股资金落地比率为20%,尽管比5月末的14%提高了6个百分点,但仍显示出整体落地情况偏低,市场接受程度还不太高。根据财政部数据,我国国有企业1-7月总负债额112万亿,保守估计1%的债务需要通过债转股化解,则需要配比1万亿资金。

  王海军指出,从实施主体看,目前五大行无论从签约金融还是从落地金额看,占比都超过总额的80%以上,反映了银行系机构在本轮市场化债转股中的主要角色。究其原因,今日新闻,主要是其业务相对聚焦,定位明确,而且依托母体银行的资金实力雄厚,定向操作本行的债转项目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民营资金参与度很低

  相关创新环节,农银投资在同业中首次以“自有资金+ 募集社会资金”方式投资央企债转股项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农银投资与多家机构合作成立相关基金。从工商注册信息上可以看到,其目前成立的相关基金至少有七只,合作机构类型包括中国华电集团、地方AMC中原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江苏省政府投资基金、湖北省高新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

  建设银行则发行了银行间市场首单债转股资产支持票据业务。资料显示,这一项目规模10亿元,期限6.16年,发行利率5.4%。

  银行系债转股机构还通过设立私募基金子公司拓宽资金渠道。近日,农银投资成立了农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建信投资则成立建信金投基金管理(天津)有限公司。

  监管部门对拓宽债转股资金渠道也频频释放利好。

  今年1月25日,国家发改委、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相关通知,允许实施机构发起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市场化债转股。6月29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试行)》,债转股机构申请成立的私募基金可以“依法依规面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实施债转股。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及其附属机构应当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信息披露,明确告知投资者募集资金用于债转股项目。”同时会还表示,将推动定向降准资金支持债转股尽快落地。这意味着,债转股的资金来源将进一步拓宽。

  不过,王海军表示,当前债转股中社会资金、民营资金参与度很低,与几个关键问题尚未明确有关:一是转股企业选择标准尚未界定;二是,如何确保投资风险、收益、期限的匹配,尚无定论。另外,债转股牵扯金融机构、债务企业、地方政府和新老股东各方利益,需要中央和监管部门研究和出台更为具体的配套保障措施,以保障金融机构投资权益,促进转股企业脱困、提质,实现投入资金顺利退出。

评论

最新图文资讯